砸钱千亿!今年最有噱头的手机 把苹果逼急眼了(组图)

筹备10年、投入百亿的造车项目,说砍就砍,转头全力研发AI。

苹果这次真的急了。

再不重视AI,iPhone可能就快要被偷家了。

2月28日,三星宣布其最新的Galaxy S24系列手机,在韩国开售仅28天销量突破100万部,刷新S系列手机销量最快破百万纪录。在北美,S24系列也创下了继S7系列后的新纪录。

如此火爆,AI功不可没。

发布新机时,比起屏幕、摄影,各种AI功能成了重点。

比如“实时双向翻译”,支持中文、英语、日语等13种语言。

仅这功能,不光打动了商务人群,还让不少老色批蠢蠢欲动。

还能“即圈即搜”,不管是图片还是文字,圈到什么,系统都会自动搜索。

除了三星,其他手机厂商也纷纷推出“AI手机”。

目前最舍得下血本的是OPPO,重金买下今年春晚播出前30秒的广告位,向全国宣布“OPPO正式进入AI手机时代”。

春节后,OPPO又召开发布会表示:对AI的投入,没有上限。

魅族更激进,全面停止传统智能手机项目,all in AI。

截至目前,几乎所有主流手机厂商,都在死磕AI手机。

IDC认为,今年中国市场的AI手机出货量将达到3700万台。全球新一代AI手机的出货量将达到1.7亿部!

AI手机是什么?又凭什么被众星捧月?

初出茅庐的AI手机,

却卷到苹果都坐不住了

虽然AI手机爆火,但究竟什么是AI手机,很多人还说不上来。

如果把“是否有AI功能”当作标准,那么现在的智能机几乎都是AI手机。

比如之前一些手机号称能“拍月亮”。明明摄像性能差了一大截,但经过AI算法的加持,拍出来的月亮竟然像模像样,忽悠了不少人。

“是否有AI功能”,显然不符合AI手机的定义。

其实根据现实情况,现在的AI手机有个简单粗暴的判断标准:是否搭载大模型。

华为的HarmonyOS 4系统,全面接入盘古大模型,成为全球首个嵌入AI大模型能力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。

自称坚决拥抱大模型的小米,在去年10月宣布自研AI大模型已经接入小米澎湃OS。

此外,OPPO和vivo也都有各自的大模型。

总之,如今没有大模型,手机厂商都不好意思开发布会,更别谈做AI手机了。它们不约而同地将大模型整合进自家手机里,比如华为Mate60 Pro、小米14 Pro、vivo X100系列、OPPO Find X7系列、荣耀Magic6系列等。

最近的三星Galaxy S24系列,同样内置了大模型。海外版是谷歌的Gemini Pro,国内版是百度的文心一言。

从它们的实际行动看,做AI手机不是说说而已。

为了大模型,主流手机厂商基本都配备了上千人的团队规模、上百亿的投入。

雷军介绍,小米AI团队超过3000人。他还会亲自查看团队的周报、月报甚至日报,关注大模型进展,更是表示:“全力支持,投入不设上限。”

OPPO更直接,把各部门的AI人才聚在一起,成立了AI中心,还宣布将在未来五年投入1000亿元,进行AI技术研发的计划。

连一贯“挤牙膏”的苹果也坐不住了。外网透露,iOS 18将是苹果史上最大的更新,iPhone 16很可能是苹果的首款AI手机。

它们对AI手机如此上心的原因,不难猜到。

一句话总结:都是被逼的,传统智能手机越来越难卖了。

数据显示,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3.2%,降至11.7亿部,这是十年来最差的数据。

此前为了让用户买单,手机厂商卷快充、屏幕、摄影、折叠,然而卷到最后,还是勾不起人们的购买欲望。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平均换机周期再次刷新纪录,达到51个月。

没有什么可卷了,直到AGI(生成式人工智能)的出现。

用户对ChatGPT、Sora的疯狂追捧,让手机厂商似乎看到了曙光。

OPPO创始人陈明远甚至说:“未来五年,AI对手机行业的影响,完全可以比肩当年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;AI手机将成为继功能机、智能机后,手机行业的第三阶段。”

要取代智能手机,

AI手机凭啥这么敢吹?

AI的相关产品,不只有AI手机。

在宣布放弃传统智能手机,All in AI时,魅族就曾提到两款AI新物种,AI Pin和Rabbit R1。

售价199美元的Rabbit R1,更是在24小时内卖了1万台。

但当人们真拿到手才发现,这些AI硬件都有硬伤,包括续航、算力、反应时间,想要取代手机还遥遥无期。

一加创始人刘作虎也公开表示:至少10年内,手机还是AI硬件最重要的一环。

但是,他们凭啥认为消费者会为AI手机买单呢?

1.直击嗨点:用AI将手机功能重做一遍

比起AI手机的称呼,大多数用户更关心的是它的实际用处。

为了让大家体验到AI的好处,不少手机厂商首先对一个用户最常用、最可感知的功能下手:影像。

OPPO方面表示,用户平均每日使用15次AI消除功能。

小米14系列,支持AI妙画、AI搜图、AI写真和AI扩图。

荣耀的“任意门”,能根据用户偏好和关键节点对图库里的图片、视频进行智能检测、筛选,主动匹配音乐字幕,一键出片。

除了影像功能AI化,通话和办公等高频需求也被AI重做了一遍。

比如在打电话或视频会议时,不仅能自动、实时地记录对话内容,还能整合成摘要供人参考。

写一些常见的发言稿、商品评价、祝福微信,同样手到擒来。

虽然这些被AI化的功能究竟有无用处还见仁见智,但对于用户而言,有总比没有好。

2.创造刚需:把手机变成私人助理

手机厂商集体做AI手机,还有个更大的野心。

传统的智能助手只能执行简单的指令,比如播放歌曲、做天气预报等。

与之相比,AI手机的智能助手,理论上不仅在日常操作中更智能,还能全面了解用户的喜好、需求,自我学习和进化。

而且,用户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都存储在手机里,AI大模型学习起来注定事半功倍。顺利的话,它能迅速制定和执行出行计划、记住亲友的生日并挑选合适的礼物、用“数字分身”应付不重要的社交……

到最后,AI手机将如同用户的私人助理。

换手机容易,但换一个知根知底的私人助理,代价就大了。

这就是所有手机厂商的梦想:将使用AI手机变成一种新刚需,让用户用了就离不开。

有了用户忠诚度,其余纷至沓来。

让用户买单,没那么容易

理想很丰满,但真想激发人们的换机需求,并不容易。

有一些关键问题,如果没能解决,对于AI手机的野心很可能只是手机厂商的一厢情愿。

最严峻的就是成本问题。

把AI大模型整合进手机,对手机内存、芯片、GPU算力调度的要求更高。

所以当下的AI手机,不一定能提升用户体验,但一定会大大增加成本。一个最近的例子是,OPPO在今年除夕夜向超千万用户推送了AI功能,背后算力费用超过千万,平均一名用户的成本达到几块钱。

同时,由于运行大模型会占用手机的计算资源、存储空间、电池能耗等,为了保持流畅的用户体验,手机厂商只能给AI手机用上更高性能的配置,光是硬件成本就得提升一大截。

这也是为什么,8G运行内存逐渐消失了,都是12G、16G起步。

硬件升级造成的成本增加,还不是全部。

现在的手机大模型十分同质化,基本都在影像、通话、语音交互的范畴里打转。但这些功能还很难成为大多数人的刚需,只能算锦上添花,吸引力有限。

为了打出差异化,也为了让AI的应用场景更成熟,手机厂商只好砸钱研发。

比如荣耀CEO赵明指出,长期以来,荣耀AI研发费用累计达100亿元,未来还要继续加大投资。

只是用户是否会为新增的成本买单,是个未知数。

如果不会,即便那些声称“投入不设上限”的企业,到头来也只能及时止损。

一个新事物能否让用户买单,主要考验的是一点:颠覆式体验。

OPPO认为AI手机将成为继功能机、智能机后,手机行业的第三阶段。

然而当初智能机取代功能机时,在硬件设计和下游应用两方面,和功能机有着质的差距,极具颠覆性。所以乔布斯说:“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。”

如今的AI手机,硬件方面,还是在老路子上持续堆料;应用方面,大部分的AI场景也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小升级。

从用户角度看,AI手机和智能手机还没有本质区别。

因此,有多少人会专门为了“AI手机”买单?目前的答案不会太乐观。

虽然对于什么是颠覆式体验,不是所有人都有一副清晰的画面,但可以肯定的是,停留在锦上添花范畴的升级,就还谈不上颠覆。


推荐阅读